您现在的位置是:焦点 >>正文

何为中庸?有人误解中庸了?掌握这十句话,领悟中道智慧精髓

焦点197人已围观

简介如今,很多人一碰到“中庸”,就认为它是告诉人们做个平庸之人,告诉人们不做出头鸟,其实,这是对中庸的极大误解。中庸告诉人们如何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,告诉人们如何避免修身、行事、处世中的各种错误,它能 ...

何为中庸?有人误解中庸了?掌握这十句话,领悟中道智慧精髓

文章图片1

如今,中庸中庸掌握中道智慧很多人一碰到“中庸”,有人就认为它是误解告诉人们做个平庸之人,告诉人们不做出头鸟,句话精髓其实,领悟这是中庸中庸掌握中道智慧对中庸的极大误解。

文章图片2

中庸告诉人们如何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,有人告诉人们如何避免修身、误解行事、句话精髓处世中的领悟各种错误,它能将人们的中庸中庸掌握中道智慧道德、见识都培养得至厚至高,有人能引导普通人成为值得尊敬的误解圣人君子。可以说,句话精髓它是领悟一部儒家最高“智慧的秘籍”,指明了人生的大道,给出了事业成功、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。

文章图片3

《中庸》本为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,但朱熹将其拿出来,与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、《孟子》并称为“四书”,认为它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。如其名,中庸主要讲解的就是有关“中庸之道”的问题。

“中庸之道”,也被称为“中和”、“中和之道”,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,最高的立身处世原则。孔子曾感慨:“中庸之德其至矣乎!”历代儒家君子都以追求中庸、恪守中庸,为修身养德的原则。

什么是中庸呢?平常理解就是去极端、取中间、不偏不倚、均衡之道。宋代的程颐解释说,“不偏之为中,不倚之为庸。”也就是没有偏颇,恒定有常。朱熹注解说,“中者,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之名。庸,平常也。”即不偏不倚,保持平常之心。

中庸之道,小而言之,就是“不偏不倚”四个字而已,可要推广开来,天下万物运行之理无不囊括其中,大千世界各种处世智慧无不由其衍生;小处可以遵守它修养个人的品德,保全自身;大处可以遵循它治理天下,引导万民;浅显处极为普通,不脱离平常的衣食住行;精深处难以言说,连至明的圣人都无法说得清楚,完全做到。

在现代社会中,《中庸》闪耀着智慧光芒、道德光芒,遵守中庸德行就能进步,事业就能成功,生活就能幸福,声望功绩就能彰显;违背中庸,事业、生活都会遇到挫折,人生的价值就不能实现。

子曰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“中庸之道”简称“中道”,引申一步,中道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千年以来的做事之道。

中道是做人做事的至高格局和顶极智慧。中道智慧主要体现在如下十个方面:

文章图片4

一、践行中道,自律、自尊,节制自己

中庸之道,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能够节制自己,既要节制内在的感情欲望,也要节制外在的行为。“节制”不是消灭,不是要人们彻底地灭除人欲,什么娱乐活动也不做,而是要在有这种感情、活动之时,保持一个合理的度。很多事情,有度而为就是好事,有益于身心健康,但若没有尺度,尽情地纵欲,就会将好事变成坏事,引导自己滑向堕落的深渊。

一个能够节制自己的人,才能真正感受到各种事情的美好,才能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一番成就。

二、中道处世,盛而不满

所谓“中”就是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;所谓“庸”就是平平常常,合乎人情。中庸之道就是教人们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,懂得道理后,不仅在行事上要将平常、有度、均衡等做到到实处,内心也要永远保持一种协调和谐的心境。用这种中和的心境去处世,才能永远保持穷而无怨,富而不骄,困而无忧,达而不傲,事业也就能永葆生机,盛而不满了。

中道是均衡发展,避免两个极端,一个是做得不足,没有信心,自暴自弃;一个是做得过头,骄傲自大,自以为是。做得不足的弊端大多数人都能够克服,通过积极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,从而战胜弊端,取得成功;践行中庸之道,难就难在成功以后怎样保持平常心,不骄傲自满。

文章图片5

现实中有很多人,通过努力而取得了成功,但成功以后便肆意妄为,认为自己成功是天命所在,如何放纵也不会受到惩罚,于是忘乎所以,为所欲为,再也听不进去善意的劝告,再也不能保持昔日不骄不躁的作风。结果,随着骄奢恣肆而来的必然是惨痛的失败。

三、践行中道,戒骄戒躁,切勿清高自傲

子贡向孔子问道:“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更贤能一些呢?”

孔子回答:“子张事经常过头,子夏做事常常不够。”

子贡说:“这么说来是子张更贤能一些了。”

孔子摇摇头,说:“做过了头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。”

要想符合中道,就必须把握好一个“度”字,这无论对于修身,还是做事,都是最难的。不够这个度,说明用力不足,还未达到尽善尽美;超过了这个度,说明用力过多,有画蛇添足的成分。对于修身求道之人而言,这两种错误都是需要用心避免的。

做得不够的人,被孔子称为狂者,他们大多比较随性,志大言高,做事的时候常常存在懈怠的毛病。他们对人、对己都要求不够,有了毛病过于包容,常说:“算了吧!”“就这样吧!”“可以就行了!”……这种人志向很大,能够认识到圣贤是怎么做的,口中也经常称赞先贤,以先贤为目标,但他们却不能严格磨砺自己,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完全相符。

虽然这种人容易相处,也懂得大道理,但不能在事业上精益求精,故而很难创建一番超出常人的伟业。

而做得过头的人,被孔子称为狷者,他们大多固执孤僻,无论做事还是为人都过于较真。他们也能够向前代圣贤学习,但却不知道圣贤所掌握的度,看到别人有一点做得不好,他们便不愿与之交往;看到别人某处不如自己,便轻视别人,这都是不符合中道原则的。

四、践行中道,不可自作聪明

文章图片6

子曰:“人皆曰'予知’,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也。人皆曰'予知’,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。”

孔子说:“人人都说'我很聪明’,可像禽兽那样被人驱赶到网扣、陷阱之中,却不知道躲避。人人都说'我很聪明’,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了。”

人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,但却常常陷入困窘、祸患之中,这是为何呢?就是因为人们太过“聪明”,自以为是,好走极端,不知适可而止,所以自己投入了陷阱之中还沾沾自喜。

人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,却不知道中庸之道的好处,或是了解中庸之道,却不能长期坚持下去。最终依旧落于邪僻之中,这怎么能称得上是聪明呢?

为人不要沉迷于小聪明,要有大智慧。小聪明盯着眼前的益好,能够让人获利于一时,大智慧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,利在长远;有小聪明的人喜欢走极端、争强好胜,有大智慧的人固守中庸之道、平和宽厚。

践行中道,坚持不懈才有成效。

中庸之道需要长久不懈地践行下去,才能做到善始善终。任何成功的背后都必然包含着长久的不懈努力,没有事是一蹴而就的。学习知识需要一点一点的积累;修养道德需要一点一点地步;做成事业需要一点一点的努力;不能静下心来,走过布满荆棘坎坷的斗之路,就永远不会得到成功的辉煌。

五、践行中道,君子之勇非愚莽

在孔子的弟子中,子路以刚强勇敢著称,他也常以此而感到自豪。

一次游学中,子路在陪侍孔子的时候询问:“如果老师将要统率三军,将带着谁一起去呢?”他以为孔子一定会说带着自己去。

但孔子却说:“暴虎冯河,死也不知悔改的,我不会带着他一起去。一定要带遇事时知道畏惧,善于谋划使事情取得成功的人。”

孔子并非故意给爱徒泼冷水,而是借此告诉他,勇敢不是盲目地逞强,而应知道畏惧,讲求谋略。

《吕氏春秋》中说:“大勇不斗,大兵不寇。”

真正的勇气不是争强好胜,不是用蛮力去压服别人,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有勇气,什么时候该退避。不知退避,一味向前,不知躲避灾祸,一味蛮干,这不是勇,而是愚蠢。

六、践行中道,强大来自于对道义的坚守

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个“强”者,勇敢的人期望自己是个刚强的勇士,宽柔的人也期望自己是个坚强的君子。那么该如何修养自己“强”的品德呢?也就是说一个人的“强”来源于哪里?为何有的人能够“衽金革,死而不厌”,有的人却胆小怯懦,临阵脱逃?

为何有的人能“和而不流、中立不倚”,有的人却趋炎附势、随波逐流呢?

“强”来源于对道义的坚守,而不是争强好胜。一个人只有内心具有为捍卫道义而牺牲的精神,他的勇敢、坚强才能流露于神色、行动之中。

如果内心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强,只是因为那种想胜过他人、威吓他人的欲望而表现出刚强,这种刚强也是不稳固的。

例如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之时所派出的秦舞阳一样。他年少时即杀死过人,平时用眼睛瞪别人,没有人敢直视他,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,他立刻露出了外强中干的本色,在秦廷上吓得瑟瑟发抖。

而同行的义士荆轲则不然,他虽然没有像秦舞阳那样杀过人,更是在与他人争斗的时候吓得屡次逃走,此时却显得沉稳冷静,因为他心中想着挟持暴秦,归还侵占的六国土地,同时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。就是这种内心对道义的坚守,让他变得刚强起来,变得视死如归。

一个人能够将道义放在心中,保持良好的操守,他才能拥有不能被屈折的“强”。相反,如果这个人不知道什么是道义,行事没有操守,即使平时再勇武,到了危急时刻,他的“强”一定会消失殆尽。

七、践行中道,君子之强宽柔以教

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刚强勇敢?不是争强斗狠,而是懂得辞让,能以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人。争强斗狠、死不退让的匹夫之勇容易得到,宽容柔和以礼进退的君子之勇难以拥有。可是世人大多只称道匹夫的勇猛,却常常忽略君子的勇敢。

践行中道,为道无须畏难。孔子的弟子冉求,曾经对孔子说:“老师啊,不是我不喜欢您的道理,只是我能力不够啊!”

孔子听了很不高兴,批评他说:“能力不够的人,做到一半坚持不下去时才放弃不做,而你一开始就给自己画了一条线,停止前进。”

很多人知道圣贤之道的好处,却不去施行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太难了,自己不可能做到。

孔子对这个问题有过多次论述,他曾说:“仁远乎哉,我欲仁,斯仁至矣!”也就是说:仁道很遥远吗?并非如此。

只要自己立志于仁道,仁道就在脚下。还有一次,孔子听到“棠棣之华,偏其反而。岂不尔思,室是远而。”

这几句诗,便感慨着评论道:“还是不想啊,如果真的思念,又怎么会畏惧遥远呢?”暗指那些说大道遥远的人,求道之心还是不够坚定,如果真的立志于大道,怎么会畏惧它遥远呢?

先贤之道都有浅显易懂的一面,是普通人都可以理解的,只要不畏惧困难,不好高骛远,时时践行它,就一定能够取得定成就。

八,践行中道,素位致远

子曰: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,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

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,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

君子安于其本来所处的位置,做应做的事,不对外界存有非分的奢求。原本富贵,便做富贵者该做的事;原本贫贱,便做贫贱者该做的事;原本处于夷狄之地,便做夷狄该做的事;原本遭受患难,便做患难中该做的事;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况之中,都能够安然自得。居于上位,不欺凌下属;居于下位,不阿附上司;端正自己而不责求别人。

君子素位而行,不安于现状,不贪求富贵,不屈服于权势,恪守原则,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。有的人贫穷的时候,很有操守,可一旦获得富贵,便忘了曾经的原则,开始收受贿赂,玩弄权势,为所欲为;有的人富贵的时候,并没有做什么,可一旦陷入贫穷,便为了摆脱这种处境,去做很多不正当的事;还有的人当周围的环境好时,尚能够保持一定的原则,可一旦被小人所环绕,他就会“入乡随俗”,丢弃了自己应当恪守的原则,同周围的人同流合污。这些行为都是君子所不认可的,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应当竭力避免的。

孟子曾经和学生万章谈起过“乡愿”,说孔子最厌恶的就是乡愿。万章不明白,孟子便告诉他,乡愿就是那些八面玲珑、惯于讨好他人、没有自己处世原则的人。他们见到了君子,会称赞君子做得不错,很好很好,就像他们也是君子一样。

可他们见到了不正当的事,依然会说“很好很好”,从而助长别人的恶行。孟子认为这种什么都很好很好的“好好先生”是最危害德行的,他们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”,骨子里很坏,君子都不愿接近他们。

九、践行中道,修养不可急功急利

修炼中庸之道永无止境,但并不遥远。“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焉;夫妇之不肖,可以能行焉”,所以任何人都无须妄自菲薄、自暴自弃。人非圣贤,不可能天生就达到至诚至明的境界,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该停步不前,永远不可能取得什么成就。天资不聪明,但可以后天努力。别人天生就仁德,我们没有,但我们可以通过“力行”的方式修养自己的仁心,最终也成为道德高尚之人;别人天生就智慧,我们没有,但我们可以通过“好学”来求取知识,增长自己的智慧;别人悟性高,很容易就达到了“诚”,我们悟性低,那就付出更多的努力。别人用一天完成的事,我们可以用三天;别人直接能达到的目标,我们没有那能力,可以采取迂回曲折的途径。只要有恒心,不放弃,虽然起点不同,迟速不等,但最终都是通向“至诚”的境界。所以孟子说“人人可以为尧舜”。

文章图片7 

十、《大学》中说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追求至诚是没有止境的,整个人生都应该在不断的自我完善、自我更新中度过。君子不应该过于看重目标,而是把整个前进的过程都当作是快乐的。

Tags:

相关文章

  • 植物大战僵尸2免费充值版2024最新版

    焦点

   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玩过植物大战僵尸吧,自从这款游戏出世以来就一直很受广大游戏爱好者喜爱,热度从未退过,还是有很多忠实粉丝的。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植物大战僵尸2免费充值版2024最新版,也是植物大战僵 ...

    焦点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陈春花:生长最美

    焦点

    生长之路往往风雨交加,真正的生长之美不在于人生最终的高度,而是生长的过程中,我们内心能否保持足够的沉静,行动能否保持足够的韧性。春暖花开好文1998字 | 3分钟阅读前几日,应骆医生的邀请,到上海的马 ...

    焦点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缘分(散文)

    焦点

    文/石志新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人和事,在不同的时间,不同的地点,遇到某一个人,成就了某件事,这或许就是缘分。 我和爱人原本不是一个地方的人,因为我在她所在的驻地当兵,经战友牵线搭桥,最终成就了我 ...

    焦点

    阅读更多


友情链接